首頁 >
內(nèi)科 >
消化內(nèi)科 >
胃下垂
胃下垂
就診指南
- 相關癥狀:
胃下垂有哪些表現(xiàn)及如何診斷?
臨床表現(xiàn)
輕度胃下垂多無癥狀,中度以上者常出現(xiàn)胃腸動力差,消化不良的癥狀。
1.腹脹及上腹不適 患者多自述腹部有脹滿感、沉重感、壓迫感。
2.腹痛 多為持續(xù)性隱痛。常于餐后發(fā)生,與食量有關。進食量愈大,其疼痛時間愈長,且疼痛亦較重。同時疼痛與活動有關,飯后活動往往使疼痛加重。
3.惡心、嘔吐 常于飯后活動時發(fā)作,尤其進食過多時更易出現(xiàn)。這是因為1次進入較大量食物,加重了胃壁韌帶之牽引力而致疼痛,隨之出現(xiàn)惡心、嘔吐。
4.便秘 便秘多為頑固性,其主要原因可能由于同時有橫結腸下垂,使結腸肝曲與脾曲呈銳角,而致通過緩慢。
5.神經(jīng)精神癥狀 由于胃下垂的多種癥狀長期折磨病人,使其精神負擔過重,因而產(chǎn)生失眠、頭痛、頭昏、遲鈍、憂郁等神經(jīng)精神癥狀。還可有低血壓、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等表現(xiàn)。
6.體檢 可見瘦長體型,上腹部壓痛點因立臥位變動而不固定,有時用沖擊觸診法,或患者急速變換體位時,可聽到臍下振水聲。上腹部易捫到主動脈搏動,常同時伴有肝下垂、腎下垂及結腸下垂的體征。
診斷
依據(jù)患者病史及臨床表現(xiàn)以及飲水超聲波試驗,X線檢查表現(xiàn)較易確診。胃下垂的程度一般以小彎切跡低于兩髂嵴連線水平1~5cm為中度,11cm以上為重度。
- 發(fā)病部位: 腹部
- 相關疾?。?/span>
胃下垂可以并發(fā)哪些疾???
病程較長者,由于心理精神因素或貧血、消瘦等因素,患者常有頭昏、頭痛、失眠、心悸、乏力等癥狀,少數(shù)甚至出現(xiàn)憂郁癥的癥狀。嚴重者同時伴有肝、脾、腎、橫結腸等下垂則稱為內(nèi)臟下垂。
- 多發(fā)檢查: 胃下垂應該做哪些檢查?
1.X線檢查 胃腸鋇餐造影可見:
(1)胃體明顯向下、向左移位,重者幾乎完全位于脊柱中線的左側。
(2)胃小彎弧線最低點在髂嵴連線以下。
(3)無張力型胃其胃體呈垂直方向,體部較底部寬大,胃竇部低于幽門水平以下,蠕動無力,緊張力減退,鋇餐滯留,6h后仍有1/4~1/3殘留胃內(nèi)。
(4)十二指腸壺腹部受牽引,拉長,其上角尖銳,十二指腸第二部常位于幽門管后面,即向左偏移。
(5)十二指腸第3段可因腸系膜動脈壓迫而呈十二指腸壅滯。
2.飲水超聲波檢查 飲水后測知胃下緣移入盆腔內(nèi)。
- 治療方法:
胃下垂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一)治療
1.內(nèi)科治療
(1)加強鍛煉,增強腹肌張力,并少吃多餐,糾正不良的習慣性體位。
(2)增加營養(yǎng),并給以助消化劑,必要時給蛋白合成制劑及胰島素等以增加腹腔內(nèi)脂肪,加強腹肌張力。胰島素(普通胰島素)4~8U,餐前半小時皮下注射,以促進食欲。苯丙酸諾龍25mg肌內(nèi)注射,每周2次,1個月后每周1次,連用3個月。
(3)對癥治療:對無力型胃可用促胃動力藥,胃痛者可用鎮(zhèn)痛藥,便秘者可用潤滑劑。
(4)可試用加蘭他敏氫溴酸鹽10mg,3次/d,口服或25mg,1次/d,肌內(nèi)注射。一般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20~40天為一療程,視患者病情而定,經(jīng)1~2個療程后,病情仍未改善,應停用。
(5)可試用三磷腺苷(ATP)20mg,2次/d,在早、午餐前半小時肌內(nèi)注射,25天為1療程,間隔10天再進行第2療程,總有效率為98.5%。
(6)必要時可放置胃托或腹帶輔助治療。
2.中醫(yī)治療
(1)中藥治療:
①脾虛氣陷型:面色萎黃,精神倦怠,語言低微,氣短乏力,食少納呆,脘腹重墜,脹滿,噯氣不舒,食后加重,肌肉瘦弱,舌淡苔白,脈象緩弱。治以補氣升陷,方用補中益氣湯合枳術丸。少食納呆可加雞內(nèi)金6g,炒稻芽、麥芽各12g,惡心嘔吐加半夏10g或合用旋覆代赭湯。
②虛實夾飲型:脘腹墜脹不適,食后尤甚,喜暖喜按,必下悸動,水走腸間漉漉有聲,惡心,嘔吐清水痰涎,便溏,舌淡苔白滑。脈象沉細小滑。治以溫陽化飲、和胃降逆,方用苓桂術甘湯合附子理中湯加半夏10g,代赭石15g,或加黃連3g、吳萸6g。
③肝胃不和型:兩脅脹而不適,脘腹脹滿,呃逆,噯氣,嘈雜噫酸,善太息,苔薄膩,脈弦小。治以疏肝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或四逆散與逍遙散加減化裁。
④胃陰不足型:面色略紅,唇紅而干,脘腹脹滿,灼熱不適,口干苦,口渴思飲,噯氣,惡心嘔吐,大便干,舌紅少津,脈象細數(shù)。治以濡養(yǎng)胃陰,方用益胃湯合一貫煎加雞內(nèi)金6g,炒麥芽15g,萊服子12g。如嘔吐較著,可養(yǎng)胃降逆,方用麥門冬湯合竹茹湯。
⑤胃絡瘀滯型:胸膈痞滿,脘腹脹墜,臍上刺痛,按之濡軟,惡心,形體消瘦,面色晦暗,舌暗淡或有瘀斑,苔薄,脈象沉細或澀。治以疏肝養(yǎng)血化瘀,方用血府遂瘀湯合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化裁或用柴胡疏肝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化裁。
(2)針灸治療:
①可選內(nèi)關、足三里、中脘透梁門、脾俞、胃俞、氣海、章門,任選2~3穴,以平補平瀉法,留針20~30min。如胃痛屬實加期門、陽陵泉;偏虛者選脾俞、胃俞、章門;泄瀉加關元;便秘加大腸俞、天樞、上巨虛。
②以補法針刺太溪穴0.5寸左右,以平補平瀉法針刺足三里1.5寸左右,三陰交1寸左右,間隔5min行針1次,留針25min。1次/d,10次為1療程,有效率為96.94%。
3.其他治療 取穴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用維生素B1 0.1g與當歸注射液0.1g混合液穴位注射,1次/d,每次3穴,交替使用,有效率為96.5%。另外,電興奮療法,按摩、推拿療法、氣功療法以及幾種療法綜合治療,均有較好的療效。
4.手術治療 適用于癥狀嚴重,內(nèi)科治療無效的重度胃下垂者。
(二)預后
一般來說,胃下垂預后較好,但也因患者的體質,慢性疾病等因素影響和治療不及時而發(fā)生慢性擴張、胃扭轉、直立性暈厥、心悸、低血壓等。
- 相關手術:
胃下垂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1.與急性胃擴張鑒別 急性胃擴張常發(fā)生于創(chuàng)傷,麻醉和外科手術后數(shù)小時至一兩天內(nèi)或飽餐后不久出現(xiàn),患者感上腹脹滿或持續(xù)性脹痛,繼而出現(xiàn)嘔吐,主要為胃內(nèi)容物,量小,但發(fā)作頻繁,雖吐而腹脹不減,患者可迅速出現(xiàn)水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X線腹部平片可見擴大的胃飽和致密的食物殘渣陰影,服少量的鋇劑可見擴張的胃型。詢問病史有助鑒別。
2.胃潴留 功能性胃潴留多由于胃張力缺乏所致。此外,胃部或其他腹部手術引起的胃運動障礙,中樞神經(jīng)系疾病、糖尿病所致的神經(jīng)病變,以及迷走神經(jīng)切斷術等均可引起本病。尿毒癥、酸中毒、低鉀血癥、低鈉血癥、全身或腹腔內(nèi)感染、劇烈疼痛、嚴重貧血以及抗精神病藥物和抗膽堿能藥物的應用也可致本病。嘔吐為本病的主要表現(xiàn)。日夜均可發(fā)生。嘔吐物常為宿食,一般不含膽汁,上腹飽脹和疼痛亦多見。如有嘔吐宿食,空腹時腹部有振水音,即提示胃潴留。進食4h后,仍可從胃反出或自胃腔內(nèi)抽出食物則可獲證實。胃腸鋇餐檢查時,鋇劑在4h后的存留50%,或6h后仍未排空,均為本癥之佐證。
本病應與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胃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膽囊炎、胃癌、胃擴張、幽門梗阻等病相鑒別。
- 是否傳染: 否
- 預防: 胃下垂應該如何預防?
【預防】
切勿暴飲暴食,宜少吃多餐。戒煙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營養(yǎng)豐富的食品。不要參加重體力勞動和劇烈活動,特別是進食后。飯后散步,有助本病的康復。保持樂觀情緒,勿暴怒,勿郁悶。要耐心堅持治療、食物調(diào)理和康復鍛煉,要有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應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有了,定時定量,對體瘦者,應增加營養(yǎng)。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練氣功、打太極拳等。預防本病,還必須保持樂觀情緒。也可采用簡便易學的健身法,若已患慢性消化性疾病,應積極徹底治療,以減少本病的發(fā)生。
相關視頻更多 >>
相關問答更多 >>
相關文章更多 >>
相關音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