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五官科 >
耳鼻咽喉頭頸科 >
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
就診指南
- 相關癥狀:
以耳內悶脹感或堵塞感,聽力減退及耳鳴為最常見癥狀,常發(fā)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覺中發(fā)生,有時頭位變動可覺聽力改善,有自聽增強,部分病人有輕度耳痛,兒童常表現(xiàn)為聽話遲鈍或注意力不集中。
癥狀
(1)聽力減退:聽力下降,自聽增強,頭位前傾或偏向健側時,因積液離開蝸傳,聽力可暫時改善(變位性聽力改善),積液粘稠時,聽力可不因頭位變動而改變,小兒常對聲音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而由家長領來就醫(yī),如一耳患病,另耳聽力正常,可長期不被覺察,而于體檢時始被發(fā)現(xiàn)。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隱隱耳痛,常為患者的第一癥狀,可為持續(xù)性,亦可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顯,本病甚為有關耳內閉塞或悶脹感,按壓耳屏后可暫時減輕。
(3)耳鳴:多為低調間歇性,如“劈啪”聲,嗡嗡聲及流水聲等,當頭部運動或打呵欠,擤鼻時,耳內可出現(xiàn)氣過水聲。
(4)患者周圍皮膚有發(fā)“木”感,心理上有煩悶感。
- 相關疾?。?/span>
分泌性中耳炎可發(fā)展為粘連性中耳炎或并發(fā)鼓室硬化癥。
- 多發(fā)檢查:
(1)鼓膜:松馳部或全鼓膜內陷,表現(xiàn)為光錐縮短,變形或消失,錘骨柄向后,上移位,捶骨短突明顯外突,前后皺襞夾角變小,鼓室積液時鼓膜失去正常光澤,呈單黃,橙紅油亮或琥珀色,光錐變形或移位,慢性者可呈灰蘭或乳白色,鼓膜緊張部有擴張的微血管,短突顯比堊色,捶骨柄呈浮雕狀,若液體為漿液性,且未充滿鼓室,可透過鼓膜見到液平面,此液面狀如弧形發(fā)絲,稱為發(fā)狀線,凹面向上,頭位變動時,其與地面平行的關系不變,透過鼓膜有時尚可見到氣泡,咽鼓管吹張后氣泡可增多,鼓氣耳鏡檢查鼓膜活動受限。
(2)拔瓶塞聲:分別緊壓耳屏后速放,雙耳分別試驗,患者自覺患耳有類似拔瓶塞時的聲響。
(3)聽力檢查:音叉試驗及純音樂聽閥測試結果顯示傳導性聾,聽力損失政府不一,重者可達40dB
HL左右,因積液量常有變化,故聽閾可有一定波動,聽力損失一般以低頻為主,但由于中耳船生結構及兩春的阻抗變化,高頻氣導及骨導聽力亦能客觀下降,積液排出后聽力即改善,聲導肯圖對診斷有重要價值,平坦型(B型)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線;高負力型(C3型)示鼓咽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積液,聽力障礙顯著者,應行聽性腦干反應和耳聲發(fā)射檢查,以確定是否對內耳產(chǎn)生影響。
(4)CT掃描可見中耳系統(tǒng)氣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
(5)分泌性中耳炎可發(fā)展為粘連性中耳炎或并發(fā)鼓室硬化癥。
- 治療方法:
分泌性中耳炎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及病因治療為本病的治療原則。
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
(1)鼓膜穿刺抽液:成人用局麻。以針尖斜面較短的7號針頭,在無菌操作下從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積液。必要時可重復穿刺,亦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2)鼓膜切開術:液體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盡;小兒不合作,局麻下無法作鼓膜穿刺時,應作鼓膜切開術。手術可于局麻(小兒須全麻)下進行。用鼓膜切開術。用鼓膜切開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狀或弧形切口,注意勿傷及鼓室內壁粘膜,鼓膜切開后應將鼓室內液體全部吸盡。
(3)鼓室置管術:病情遷延不愈,或反復發(fā)作;膠耳;頭部放療后,估計咽鼓管功能短期內難以恢復正常者,發(fā)起人應作鼓室置管術,以改善通氣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復功能。通氣管留置時間一般為6-8周,最長可達半年至1年。咽鼓管功能恢復后取出通氣管,部分病人可自行將通氣管排出于外耳道內。
(4)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暢:可用1%麻黃堿液或與二丙酸倍氯米松氣霧劑交替滴(噴)鼻,每日3-4次。
(5)咽鼓管吹張:可采用捏鼻鼓氣法、波氏球法或導管法。尚可經(jīng)導管向咽鼓管咽口吹入潑尼松龍,隔日1次,每次每側1ml,共3-6次。
2.積極治療鼻咽或鼻腔疾病
如腺樣體切除術,鼻中隔矯正術,下鼻甲手術,鼻息肉摘除術等。扁桃體特別肥大,且與分泌性中耳炎復發(fā)有關者,應作扁桃體摘除術。
3.抗生素或其他合成抗菌藥
急性期可用如頭孢拉定0.5g,4次/d;氧氟沙星0.1-0.2g,3-4次/d.小兒可用氨芐西林50-150mg/kg.d,給以:或羥氨芐西林口服,0.15g,3次/d,第3代頭孢菌素頭孢美特酯0.25g-0.5g/次,2次/d,小兒10mg/kg,2次/d.對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等致病菌抗菌作用較強,可用于對其他抗菌藥物不敏感者。
4.糖皮質激素類藥物 地塞米松或潑尼松等口服,作短期治療。
中醫(yī)治療:
中醫(yī)認為分泌性中耳炎屬“風聾”、“耳脹耳閉”、“耳脹痛”、“耳痹”的范疇。其病機多為風邪侵襲,經(jīng)氣痞塞,或痰濕濁邪,上聚耳竅或邪毒滯留,氣血瘀阻。其辨證施治的要點是:
(1)風邪滯竅:感冒之后自覺耳內脹悶或微痛,耳鳴及聽力減退,自聲增強,鼓膜內陷,色紅腫脹或見液平面。伴發(fā)熱惡風,鼻塞流涕等。治宜疏風散邪,行氣宣痞。方用銀翹散合通氣散:金銀花20g,連翹12g,桔梗10g,薄荷10g,淡竹葉10g,荊芥10g,淡豆豉10g,牛蒡子15g,蘆根10g,川芎15g,柴胡20g,香附10g.鼻塞重者加辛夷、蒼耳子各10g;耳脹閉甚者加藿香、菖蒲各10g;若鼓室內有積液者,可加木通、澤瀉各10g.若為風寒雍遏肺經(jīng),全身惡寒重,發(fā)熱輕,鼻塞,流清涕,耳內悶脹,聽力下降;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治宜宣肺散寒通竅。方用三拗湯合蒼耳子散加減:麻黃10g,杏仁10g,蒼耳子10g,辛夷10g
,白芷10g,薄荷10g,荊芥10g,防風10g,甘草3g;水煎內服。
(2)痰濕聚耳:耳內脹悶閉塞感較重,聽力下降,自聲增強,搖頭時耳內有水響聲。檢查見鼓膜有弧形水平線或鼓膜外凸。全身多有頭重頭暈,倦怠乏力,口淡腹?jié)M;舌淡苔膩,脈濡或滑。宜健脾升清,利濕通竅。方用補中益氣湯合五苓散加減:黃芪30g,黨參15g,白術10g,柴胡10g,當歸10g,陳皮12g,辛夷12g,茯苓15g,澤瀉15g,石菖蒲10g,車前子15g,葛根20g,木通10g;水煎內服。
(3)氣血瘀絡:耳內有閉塞感,聽力減退,耳鳴漸起,日久不愈。鼓膜內陷明顯,或有增厚,鈣質沉著,粘連萎縮;舌質暗紅,脈澀。治宜活血通絡,聰耳開竅。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30g
,當歸12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全蝎12g,地龍12g,黃精15g,葛根15g,絲瓜絡
15g,路路通15g.若兼有頭暈,腰膝酸軟,為腎精虛弱,可加用六味地黃丸或耳聾左慈丸,內服。
- 是否傳染: 否
- 預防:
加強身體鍛煉,防止感冒,進行衛(wèi)生教育,提高家長及教師對本病的認識,對10歲以下兒童定期行篩選性聲導抗檢測,積極治療鼻,咽部疾病。
一,凡發(fā)生耳內堵塞感應及時尋找原因,及時排除,對疾病的恢復大有益處。
二,鼻和鼻咽部的炎癥波及咽鼓管阻塞時,則應及早使用1%麻黃素溶液滴鼻,使鼻腔粘膜收縮,咽鼓管通暢,新鮮空氣進入中耳,使耳的滲出即時吸收。
三,如有鼓膜穿孔者,禁止搏鼻及耳內滴藥;以預防中耳感染。
四,經(jīng)醫(yī)生指導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五,有鼓室內積液或積血者,應去醫(yī)院進行治療。
相關視頻更多 >>
相關問答更多 >>
相關文章更多 >>
相關音頻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