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 | 副主任醫(yī)師
徐州礦務集團總醫(yī)院副院長。徐州市醫(yī)學第七屆骨科專業(yè)委員會常務委員。長期從事骨科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曾在北京積水潭醫(yī)院進修學習;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臨床專業(yè)知識、高超的手術技巧,熟練掌握本專業(yè)的新理論、新知識和新技術,具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蒲心芰^強,近年來先后承擔或參與多項省、市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承擔或參與的多項新技術應用分別獲省、市和院新技術引進成果獎一、二、三等獎10余項;被徐州市精神病院聘為特邀指導專家。近年來在省、市級以上雜志發(fā)表論文20余篇。
寰樞椎半脫位與頸椎病可以根據(jù)X線檢查結果來區(qū)分:寰椎樞椎半脫位通常兒童多見,主要為外傷,劇烈運動等而產(chǎn)生。但在成年人或老年人因頸部肌肉軟組織的慢、急性損傷,炎癥,外傷,感染等也可造成,并表現(xiàn)為頸項部疼痛,活動部分受限制,僵硬、偏斜,嚴重時可出現(xiàn)上肢麻木和脊髓受壓的表現(xiàn)等。寰樞椎半脫位與頸椎病最好的區(qū)分方法是根據(jù)X線檢查結果,在頸椎正位的開口相時可以發(fā)現(xiàn)寰椎的兩個側塊不對稱;側位相對可以發(fā)現(xiàn)寰椎前弓(結節(jié))與樞椎的齒狀突距增大,正常應在3毫米以內。而頸椎病不具有上述的表現(xiàn)。當然,仔細地分析癥狀和體檢也可以鑒別二者。
注意以下2點可避免頸椎病防治的誤區(qū):第一、應接受正規(guī)的治療,避免盲從不科學的治療。對任何所謂“根治”頸椎病的方法都應保持清醒的、審慎的頭腦。第二、提高頸椎病的科普知識,避免來自于各方面的誤導:目前最有可能“忽悠”頸椎病患者的廣告宣傳即所謂的某某藥物消除骨刺。然而,大量的科學依據(jù)表明,骨刺一旦形成是很難用口服或外敷某種藥物消除的。
頸椎病容易復發(fā)的3個原因:第一、頸部活動過度或某些因素誘發(fā)頸部失穩(wěn),都將造成頸椎病復發(fā)。第二、由于頸椎病的病理改變與神經(jīng)、血管等有密切關聯(lián),增生等退行性改變往往是不可逆的。當病理改變影響到椎間孔、橫突孔后,由于這些部位本身的解剖特點(如椎動脈穿過橫突孔是其脊椎椎體所沒有的),可使臨床癥狀十分明顯。因此,局部輕微的病理改變可能導致或加重臨床癥狀,這也是頸椎病易復發(fā)的原因之一。第三、由于不良姿勢、體位、咽喉部的反復炎癥、勞累、頭頸部扭傷等外界因素沒有得到合理的處理和治療,或治療后改善或解除不徹底,也會導致復發(fā)。
頸椎病術后的康復訓練:第一、要進行深呼吸運動,這樣可防止肺部感染。第二、可進行四肢遠端一些小范圍的關節(jié)運動,如握拳、足背屈伸等。不僅有利于手術創(chuàng)傷的恢復,而且為今后更好地康復打下基礎。在恢復期四肢運動要從臥位逐漸過渡到半臥位、坐位的鍛煉,然后是下床活動。在此過程中,要逐漸增加肌力訓練的運動量,促進各組肌群恢復正常的肌力。尤其是加強手功能的活動,如對指、分指、抓拿等動作應著重加以訓練。第三、下肢訓練先通過直腿抬高、下肢負重抬舉、伸屈活動,以加強肌力和關節(jié)活動范圍,并逐漸借助雙拐、手杖、下肢功能支架等,訓練站立、邁步,然后過渡到行走。第四、可進行作業(yè)治療和生活自理訓練。
頸椎病術后的效果大致可分為5種療效類型:第一、無反應型:術后3?6月仍無改善跡象,則有可能神經(jīng)組織已變性,恢復較為困難。第二、緩慢反應型:術后1周內可有些癥狀改善,患者某些功能好轉但不明顯,超過3?6月不再有進步。此型預后較差。第三、—過性反應型:手術后數(shù)日癥狀減輕但突然停止或恢復原狀。第四、即刻反應型,此型預后良好。第五、延遲反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