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內科 | 副主任醫(yī)師
楊茂 副主任醫(yī)師、副教授、醫(yī)學博士、博士后,黑龍江省博士后基金及衛(wèi)生廳新技術獎多項。
口服抗血栓藥物治療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措施。常見的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栓治療在獲益的同時可導致消化道損傷甚至出血 。一項歐洲臨床研究顯示,冠狀動脈介入術后使用抗血栓治療后一年內消化道出血>30%。 其中阿司匹林在進行血栓性疾病的預防及治療過程中也會刺激胃粘膜,直接導致胃粘膜損傷,引起黏膜糜爛、潰瘍和出血等并發(fā)癥;尤其是在服用的前3個月發(fā)生消化道出血風險最高。 氯吡格雷延緩黏膜修復并可加重胃腸道黏膜損傷,但因為阿司匹林有止痛作用,常常掩蓋胃痛的反應。如果消化道出血,那么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黑便,柏油狀便的情況。 胃出血的高風險人群包括:老年(>65 歲),既往有消化道疾病,尤其是消化道潰瘍或出血病史,胃食管反流,幽門螺桿菌感染,服用類固醇皮質激素和非甾體類抗炎藥,聯(lián)用其他抗栓藥,煙酒過量,藥物濫用,以及情緒應激等。 2020最新基層心血管指南指出聯(lián)用質子泵抑制劑預防和治療抗栓治療帶來的消化道出血,指南里面提到艾普拉唑腸溶片,與抗栓藥氯吡格雷的合用更加安全。因為艾普拉唑腸溶片不與氯吡格雷競爭CYP2C19酶,不影響氯吡格雷的藥效,同時因為不經(jīng)該酶代謝,這樣快、慢代謝型的人群血藥濃度差異就比較小,療效更穩(wěn)定。根據(jù)患者的情況,一般可以使用3-6個月后根據(jù)癥狀間斷性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