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邊孔處的局限壓痛癥狀
介紹
-
四邊孔綜合征體檢表現為四邊孔處的局限壓痛。
四邊孔綜合征(quadrilateral space syndrome)即旋肱后動脈和腋神經在四邊孔處受壓后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候群。其主要表現是腋神經支配的肩臂外側的感覺障礙和三角肌功能受限??衫^發(fā)于肩部外傷或繼發(fā)于上肢過度運動后。
1980年,Cahill首先描述了四邊孔綜合征。1983年,Cahill等報道了18例四邊孔綜合征的臨床表現、診斷、手術方法及良好的手術效果。
病因病理
-
四邊孔處的局限壓痛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發(fā)病原因
由于當肩關節(jié)外展外旋時,組成四邊孔的肌肉均受牽拉,從三個方向對四邊產生擠壓而致本癥發(fā)生。
(二)發(fā)病機制
四邊孔是小圓肌、大圓肌、三頭肌和肱骨外科頸內側緣組成的解剖間隙。大小圓肌之間有一層筋膜組織,腋神經從后側束發(fā)出后即斜向后行,貼四邊孔上緣穿過該孔后沿三角肌深層繼續(xù)向外、向前行走,支配肩臂外側皮膚感覺的皮支穿出肌肉進入皮下。大圓肌起于肩胛骨下角的背面及岡下筋膜,止于肱骨小結節(jié)嵴,使肱骨內收內旋。小圓肌起于肩胛骨腋緣背面,止于肱骨大結節(jié)下部,使肱骨內收和外旋。肱三頭肌長頭起于肩胛骨盂下粗隆,與其他兩頭合并后止于尺骨鷹嘴。當肩關節(jié)外展外旋時,這3塊肌肉均受到牽拉,從上方、下方及內側對四邊孔產生壓迫。
癥狀檢查
-
四邊孔處的局限壓痛應該如何診斷?
1.癥狀 主要發(fā)生在優(yōu)勢肢體,也可以發(fā)生于雙側肢體。開始是上肢的間隙性疼痛和麻木,播散到上臂、前臂和手。在肩關節(jié)前屈、外展、外旋時癥狀加重。一些病例有夜間疼痛史,大多數病例的癥狀在不知不覺中加重。外傷是常見原因。Johnson認為,在腋后注射藥物可能造成腋神經損傷。Cormier和Redier各報道1例棒球投球手患本病,主要表現是進行性肩痛,疼痛不固定在肩前,其中1例向臂部和手部放射,患肢外展、外旋時癥狀均有加重。
2.體征 神經學檢查常常無異常發(fā)現。三角肌可能有萎縮,其他肌肉均正常。肩外展可能受限,或外展力量下降。肩外側和臂外側感覺遲鈍或消失。從后方按壓四邊孔有一明顯的局限性壓痛區(qū),壓痛區(qū)可能偏向該孔的外側。將患肢置外展外旋位1min,可誘發(fā)出現癥狀。
診斷主要依靠體檢結果,即:四邊孔處的局限壓痛,肩外側的麻木以及肩外展無力或受限。電生理檢查,可發(fā)現三角肌有失神經支配電位,腋神經傳導速度減慢。
鑒別
-
四邊孔處的局限壓痛容易與哪些癥狀混淆?
臂痛是指整個上肢,即肩以下,腑以上(不包括掌、指)部位發(fā)生疼痛的癥狀。本癥早在《靈樞.經脈篇》中就有\(zhòng)\\"臂內前療痛厥\\\"、\\\"肩前痛\\\"、\\\"肩肘臂外皆痛\\\"等記載。古代醫(yī)書多有闡述,但總不離《靈樞.經脈篇》所論的手叁陰、手叁陽經脈循行部位所過之處氣血運行不暢,經行瘀滯,脈絡痹阻,不通則痛的機理。臂痛亦可出現于某些內潘病變。如《素問.潘氣法時論》曰:”心病者……兩臂內痛“,乃是心脈瘀阻而引起的肩臂部放射性疼痛。
四邊孔綜合征(quadrilateral space syndrome)即旋肱后動脈和腋神經在四邊孔處受壓后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癥候群。其主要表現是腋神經支配的肩臂外側的感覺障礙和三角肌功能受限。
伸臂握手疼痛:旋轉帶肌腱炎,對于本病的初期,疼痛只發(fā)生在上臂高舉過頭和用力外展時.以后,伸臂握手時也會出現.通常情況下,疼痛在向前推物時發(fā)作,而拉東西時則沒有或僅有輕微疼痛。
預防
-
四邊孔處的局限壓痛應該如何預防?
1.保守治療 包括口服消炎鎮(zhèn)痛類藥物、用類固醇藥物局部封閉體育療法等。如保守治療無效,可行手術治療。
2.手術方法 選擇平行肩胛岡的切口至肩峰下沿肱骨后向下切口呈“一”字形,暴露大、小圓肌和三頭肌長頭。切開三角肌下緣的筋膜,并切斷該肌在肩胛岡上的起點,充分暴露四邊孔。于小圓肌起點處將其切斷,切斷孔內的斜行纖維束和筋膜組織,進入四邊孔,然后認清神經血管束,小心保護并追蹤解剖注意切勿損傷伴行靜脈,以免出血而使鑒別神經血管束困難用手指通過四邊孔,切斷全部限制和阻擋手指的纖維束。如四邊孔減壓完全,在肩外展外旋位時仍可捫及旋肱后動脈搏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