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證疾病
疾病介紹
-
汗證是指由于陰陽失調,營衛(wèi)不和,腠理開闔不利,而引起汗出過多、或出汗時間及顏色異常的病證。
病因
-
汗證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汗證與生理性出汗不同。人體為適應外界環(huán)境自身調節(jié)體溫而汗出,為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如天氣炎熱、穿衣過厚、渴飲熱湯、情緒激動、運動等出汗。若人體患病時,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異常外泄并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癥狀的,則為病理性出汗。
汗證的病因病機主要是營衛(wèi)不和。衛(wèi)氣有固護體表,使津液不致妄泄的作用,由于體內陰陽的偏盛、偏衰,或表虛之人感受風邪,均可導致營衛(wèi)不和,衛(wèi)外失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此外,還有因素體虛弱,病后體虛,或久患咳喘,耗傷肺氣,因肺與皮毛有著表里相合的關系,肺氣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衛(wèi)不固,毛竅開泄而汗出;或因外感風寒入里化熱,或感受風溫、暑熱之邪,邪入于內,肺胃熱盛,蒸發(fā)津液而汗出;或因飲食不節(jié)、外感濕邪,損傷脾胃,脾失于運化,濕邪中阻,蘊久化熱,濕熱熏蒸肌表而為自汗;或因濕熱熏蒸于肝膽,膽汁隨汗液外溢肌膚而為黃汗;或因亡血失精,以致血虛精虧,虛火內生,擾津液外泄;或因久病重病,陽氣虛衰,不能斂陰,衛(wèi)外不固而汗液外泄;或因急性熱病中,正邪相爭,以致戰(zhàn)栗而汗出。
癥狀
-
汗證有哪些表現(xiàn)及如何診斷?
汗出異常的證候。見《醫(yī)學正傳》。一般分自汗、盜汗兩類。由于病情不同,又有陰汗、陽汗之分,及戰(zhàn)汗、狂汗、紅汗、漏汗、陰盛格陽汗、亡陽汗、絕汗、頭汗、額汗、心汗、腋汗、手足汗、無汗、偏沮等多種。
檢查
-
汗證應該做哪些檢查?
暫無相關資料
鑒別
-
汗證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虛證當根據(jù)證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氣、養(yǎng)陰、補血、調和營衛(wèi);實證當清肝泄熱,化濕和營;虛實夾雜者則根據(jù)虛實的主次而適當兼顧。此外,由于自汗、盜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為共同病變,故可酌加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五味子、牡蠣等固澀斂汗之品,以增強止汗的功能。 汗證病因多種,病象各異,但不離虛實寒熱。辨證時,首先要辨別自汗、盜汗、絕汗、黃汗、戰(zhàn)汗;其次要辨別寒熱虛實。汗證以屬虛者較多。一般自汗多為陽虛,盜汗多為陰虛。但也有自汗屬陰虛,盜汗屬陽虛的。不能僅憑自汗、盜汗一證判定陽虛或陰虛,應四診合參作出正確診斷。臨床上因熱致汗多為陽證、實證;因寒致汗多為陰證、虛證。汗證的治療主要根據(jù)虛者補之,脫者固之,實者泄之,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原則。自汗
臨床較為常見,任何年齡都可罹患此證,有寒熱虛實的不同。①肺衛(wèi)不固。證見汗出惡風,稍勞尤甚,易于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脈細弱,苔薄白。治宜益氣固表,常用玉屏風散加味。②營衛(wèi)不和。證見汗出惡風,周身酸痛,或微發(fā)熱頭痛,脈浮緩,苔薄白。治宜調和營衛(wèi),常用桂枝湯加味。③里熱熾盛。證見熏蒸汗出,口渴喜冷飲,面赤烘熱,煩躁不安,或兼發(fā)熱,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脈洪大,或滑數(shù)。治宜清里泄熱,里熱得清,則汗液自止,常用白虎湯加味。
盜汗
以虛熱居多,也可見于氣虛、陽虛、濕熱等。①心血不足。證見心悸少眠,睡則汗出,醒則汗止,氣短神疲,面色不華,脈細,舌淡。治宜補血養(yǎng)心斂汗,常以歸脾湯加減。②陰虛火旺。證見虛煩少眠,寐則汗出,形體消瘦,骨蒸潮熱,五心煩熱,或有久咳虛喘,女子月經不調,男子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治宜滋陰降火,常以當歸六黃湯加減。
絕汗
急性熱病或各種危重病證,突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精神疲憊,四肢厥冷,氣短息微,舌干少津,脈微細欲絕。治宜益氣回陽、固脫斂汗,常以參附龍牡湯加味。如熱病兼見口渴欲飲,舌紅絳或見卷縮,為陽虛陰竭之象,可與生脈散合用。
黃汗
多屬濕熱。證見發(fā)熱汗出,色黃如黃柏汁,染衣著色,口干不欲飲,口黏口苦,小便短少,脅痛,胃納呆滯,或有發(fā)熱煩躁,苔黃膩,脈弦滑。治宜清熱利濕,常以茵陳五苓散加減。
戰(zhàn)汗
急性熱病中,證見發(fā)熱口渴,煩躁不安,并突然出現(xiàn)全身戰(zhàn)栗,而后汗出,汗后熱退身涼,或熱勢減輕,脈數(shù),苔薄黃。戰(zhàn)汗一般不需特殊處理,主要根據(jù)原發(fā)病情辨證論治。
并發(fā)癥
-
汗證可以并發(fā)哪些疾病?
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自汗癥多因素體薄弱,或久病之后或婦人產后體虛,以致陽氣不足,肺衛(wèi)不固而易汗多汗,汗液自出。自汗癥者宜多吃些甘溫益氣、收斂止汗的食品,忌食辛散耗氣之物。
盜汗癥則因過度煩勞、陰營暗耗、虛熱內生,出現(xiàn)夜寐盜汗,或五心煩熱,或午后潮熱。適宜多吃常吃具有養(yǎng)陰液、降虛火的食物,忌食辛辣香燥、傷津耗液之品。汗證宜忌原則黃汗癥屬色汗癥中最常見的一種,多為脾胃濕熱交蒸,適宜多吃常吃清熱解毒、淡滲利濕之物,忌食滋膩甘肥、辛辣溫燥、助熱生痰的食品。
臭汗癥多因素體內熱偏重,或濕熱內蘊所致,表現(xiàn)為腋下、足部及會陰部出汗特別多,有臭味,尤以腋汗臭和足汗臭為常見。腋部汗臭是因腋窩部大汗腺分泌物中含的有機物質,經局部皮膚的色原性桿菌作用后產生不飽和脂肪酸而散發(fā)出特異的臭味。足部汗臭是由于小汗腺分泌的汗液,促使局部細菌繁殖分解皮膚表面的污穢物所致。臭汗癥適宜常吃具有清熱利濕解毒的食物,忌食油膩煎炸香燥辛熱的物品。
頭汗癥俗稱“蒸籠頭”,手足汗癥僅局限于兩手掌心和腳底部汗出如洗,兩者多因素體內熱偏盛,以致濕熱內蒸所致,其飲食宜忌原則與臭汗癥和黃汗癥相同。
心汗癥是指心窩局部多汗,此病在元《丹溪心法》中有載,多因憂思驚恐、損傷心脾所致。飲食上適宜常吃補養(yǎng)心脾、益氣斂汗的食物,忌吃辛辣刺激性物品。
無汗癥是指出汗絕對減少,在皮膚上見不到出汗,可因多種疾病導致體表汗腺分泌明顯不足。如維生素a缺乏癥、硬皮病、魚鱗病等。無汗癥者皮膚過于干燥,適宜多吃些生津養(yǎng)液、滋陰潤燥的食品,忌吃辛辣香燥、煎炸爆炒的食物。
預防
-
汗證應該如何預防?
汗證除絕汗外,治療得當,一般預后良好。絕汗乃重危之證,為生命垂危,陰陽離決的一種表現(xiàn),應采取緊急措施,治不及時,可危及生命。
治療
-
汗證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汗證治療的辨證論治I.自汗
肺氣不足型【證見】 汗出畏風,動則益甚,易感冒,面白,疲乏,氣短。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 益氣固表。
【方藥】
1.主方玉屏風散(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加味
處方:黃芪20克,白術12克,防風10克,黨參15克,麻黃根9克,浮小麥25克,煅牡蠣30克。水煎服。
若陽氣虧虛者,加熟附子12克、干姜10克。兼有傷陰者,加麥冬15克、五味子6克。
2.單方驗方
(1)斂汗固表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yī)秘方大全》)
處方:炙黃芪、黨參、煅牡蠣各15克,麻黃根、癟桃干、浮小麥各10克,五味子、炙甘草各6克。水煎服。
(2)虛汗湯(劉國普驗方)
處方:黃芪、浮小麥各30克,麻黃根12克,大棗5枚。水煎服。
營衛(wèi)不和型【證見】 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或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脈緩。
【治法】 調和營衛(wèi)。
【方藥】
主方桂枝湯(張仲景《傷寒論》)加味
處方:桂枝12克,白芍10克,生姜9克,大棗5枚,龍骨、牡蠣各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加浮小麥30克。
熱淫于內型【證見】 蒸蒸汗出,口渴喜冷飲,面赤烘熱,煩躁不寧,或兼發(fā)熱,或肢節(jié)煩痛,或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脈洪大。
【治法】 清里泄熱。
【方藥】
主方 白虎湯(張仲景《傷寒論》)加味
處方:石膏30克,知母12克,粳米20克,淡竹葉12克,天花粉15克,梔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12克。
Ⅱ.盜汗
陰虛火旺型【證見】 夜寐盜汗,五心煩熱,潮熱,口干,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 滋陰降火。
【方藥】
1.主方當歸六黃湯(李杲《蘭室秘藏》)加減
處方:當歸12克,黃芩10克,黃連9克,黃柏10克,生地黃15克,黃芪15克,麥冬12克,五味子6克,龜板20克(先煎)。水煎服。
若潮熱者,加秦艽12克,銀柴胡10克,白薇12克。汗多者加牡蠣、浮小麥各30克,糯稻根15克。
2.中成藥知柏地黃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
(1)芪牡盜汗湯(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黃芪、生地黃、龍骨、牡蠣各15克,白芍12克,五味子、地骨皮各10克,浮小麥20克。水煎服。
(2)止汗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黃芪、牡蠣、浮小麥各30克,生地黃、熟地黃各15克,炒黃柏、當歸、炒黃芩、麻黃根各9克,炒胡黃連6克。水煎服。
心血不足型【證見】 睡則汗出,醒則汗止,心悸少寐,面色不華,氣短神疲。舌淡苔薄,脈細虛。
【治法】 養(yǎng)心補血斂汗。
【方藥】
1.主方歸脾湯(嚴用和《濟生方》)加減
處方:黨參20克,黃芪18克,當歸12克,茯苓12克,遠志5克,酸棗仁12克,龍眼肉10克,白術12克,五味子6克,龍骨、牡蠣各20克,浮小麥30克,大棗5枚。水煎服。
2.中成藥歸脾丸,每次9克,每日3次。
Ⅲ.脫汗
【證見】 急病或重病,突然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聲短息微,四肢厥冷。舌卷少津,脈微欲絕或脈大無力。
【治法】 益氣回陽固脫。
【方藥】
1.主方參附湯(陳自明《婦人良方》)加味
處方:人參15克,熟附子12克,黃芪30克,山茱萸12克,煅龍骨、煅牡蠣各30克。水煎服。
若為熱病者,可加麥冬18克、五味子9克。
2.單方驗方山萸肉煎(姜超等《實用中醫(yī)營養(yǎng)學》)
處方:山茱萸60克。濃煎飲用。
Ⅳ.戰(zhàn)汗
【證見】 急性熱病中發(fā)熱口渴,躁擾不寧,突然全身惡寒戰(zhàn)栗,而后汗出。脈浮數(shù),苔薄黃。
【治法】 甘寒養(yǎng)胃,扶正祛邪。
【方藥】
主方竹葉石膏湯(張仲景《傷寒論》)加減
處方:淡竹葉12克,石膏30克,粳米20克,人參12克(另燉),麥冬12克,山藥15克,天花粉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V.黃汗
【證見】 汗出色黃而粘衣著色,口中粘苦或口渴不欲飲,脅痛納呆,尿黃。舌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 清熱利濕。
【方藥】
主方茵陳五苓散(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綿茵陳30克,茯苓15克,豬苓12克,白術10克,澤瀉12克,梔子10克,佩蘭9克,甘草6克。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