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閉鎖癥狀
介紹
-
食管閉鎖又稱食管閉鎖癥,天性食管閉鎖。在新生兒期并不罕見,小兒出生后即出現唾液增多,不斷從口腔外溢,頻吐白沫。
食管閉鎖(atresia of oesophagus)及食管氣管瘺(tracheoesophagealfistula)在新生兒期并不罕見,小兒出生后即出現唾液增多,不斷從口腔外溢,頻吐白沫。食管閉鎖(atresia of oesophagus)及食管氣管瘺(tracheoesophagealfistula)在新生兒期并不罕見,根據國內統計,其發(fā)生率為2000~4500 個新生兒中有1 例,與國外發(fā)病率近似(2500~3000 個新生兒中有1 例)。占消化道發(fā)育畸形的第3 位,僅次于肛門直腸畸形和先天性巨結腸。男孩發(fā)病率略高于女孩。過去患本病小兒多在生后數天內死亡,近年來由于小兒外科的發(fā)展,手術治療成功率日見增高。
病因病理
-
食管閉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胚胎初期食管與氣管均由原始前腸發(fā)生,二者共同一管。在5~6周時由中胚層生長一縱嵴,將食管氣管分隔,腹側為氣管,背側為食管。食管經過一個實變階段,由管內上皮細胞繁殖增生,使食管閉塞。以后管內出現空泡,互相融合,將食管再行貫通成空心管。若胚胎在前8周內發(fā)育不正常,分隔、空化不全可引起不同類型的畸形。有人認為與血管異常有關,前腸血流供應減少,可致閉鎖。高齡產婦、低體重兒易于發(fā)生,1/3為早產兒。
癥狀檢查
-
食管閉鎖應該如何診斷?
凡新生兒有口吐白沫、生后每次喂奶后均發(fā)生嘔吐或嗆咳、青紫等現象,再加以母親有羊水過多史或伴發(fā)其他先天畸形,都應考慮有先天性食管閉鎖的可能。腹部平軟表示無瘺管存在。上段有瘺管多出現奶后嗆咳、呼吸困難等癥狀。下部有瘺管則出現腹脹。進一步明確診斷,簡易方法可從鼻孔插入8號導尿管,插入到8~12cm時,常因受阻而折回,正常小兒可順利無阻通入胃內。但應注意有時導管較細可卷曲在食管盲端內,造成入胃假象。檢查有無瘺管,可將導尿管外端置于水盆內,將導管在食管內上下移動,當尖端達到瘺管水平,盆內可見水泡涌出,患兒哭鬧或咳嗽時水泡更多,根據插入導管長度也可測定瘺管位置。如有條件可拍X線平片,觀察導尿管插入受阻情況,同時了解盲端高度,一般在胸椎4~5水平。Ⅰ型、Ⅱ型胃腸內不充氣。Ⅲ型或Ⅳ型、Ⅴ型空氣由瘺管入胃,可見胃腸充氣。經導尿管注入碘油1~2ml做碘油造影可檢查有無瘺管,一般不做常規(guī)檢查,忌用鋇劑,因有增加吸入性肺炎的危險。有人用食管鏡或氣管鏡直接觀察,或在氣管鏡內滴入美藍,觀察食管內有無美藍流入。應盡量爭取在尚未繼發(fā)肺炎時明確診斷。同時注意檢查有無肺炎及其他臟器畸形(心臟、消化、泌尿)。
鑒別
-
食管閉鎖容易與哪些癥狀混淆?
在診斷上,對不同型的食管閉鎖進行鑒別具有重要意義。
按食管閉鎖的部位以及是否并有食管氣管瘺,先天性食管閉鎖可分為五種類型。
?、裥?6.5% Ⅱ型0.8% Ⅲ型7.7% Ⅳ型0.7% Ⅴ型4.2% 。
1.食管近段為盲端,遠段通入氣管后壁,形成食管氣管瘺。據Holder統計,此型最常見,約占86.5%。
2.食管近段通入氣管后壁,形成食管氣管瘺,遠端為盲端。此型少見,約占0.8%。
3.食管近段及遠段均為盲端,不通入氣管,無食管氣管瘺。此型占7.7%。
4.食管近段及遠段均分別通入氣管后壁,形成兩處氣管食管瘺。此型亦很少見,占0.7%。
5.食管腔通暢,無閉鎖,但食管前壁與氣管后壁相通,形成食管氣管瘺,占4.2%。
此外,鑒別診斷的疾病還應包括伴有或不伴有發(fā)紺的先天性心臟病;主動脈弓畸形;所有引起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病變;喉食管裂畸形;神經性吞咽困難;胃食管反流等。
預防
-
食管閉鎖應該如何預防?
本病的治療手術是根本措施。在預防上主要是盡量做到早期發(fā)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伴羊水過多的孕婦應警惕先天性畸形發(fā)生的可能。羊水穿刺造影和羊水甲胎蛋白、乙酰膽堿酯酶同時升高有助于產前診斷。若見新生兒唾液過多須經常吸引,應高度警惕本病的可能。此時切忌行所謂“診斷性喂食”,而應行食管插管檢查,以避免肺炎發(fā)生及盡早明確診斷。
在作食管造影時切忌應用鋇劑以免導致鋇肺、一般可造用水溶性碘劑,量要少。顯影劑須由導管緩慢注入盲端。攝片后立即吸凈顯影劑,以防引起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