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脂肪瘤疾病
疾病介紹
-
腹膜后脂肪瘤亦稱為原發(fā)性腹膜后脂肪瘤,腎臟或原發(fā)性腹膜后腹源臟器外脂肪瘤,即不包括發(fā)生在腎臟、腎上腺、胰腺等實質性臟器的脂肪瘤。
病因
-
腹膜后脂肪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發(fā)病原因
本病病因至今不明。
(二)發(fā)病機制
腹膜后脂肪瘤是腹膜后間隙局限性脂肪組織增生的良性腫瘤。肉眼:呈扁圓形分葉狀。有包膜,質地柔軟,切面淡黃色,腫瘤大小不一,直徑幾厘米至兒頭大或更大,常為單發(fā),也可多發(fā)。鏡下結構與正常脂肪組織一樣,主要區(qū)別在于有包膜,腫瘤的分葉大小不規(guī)則,并有不均等的纖維組織間隔存在。本病瘤體生長緩慢。
癥狀
-
腹膜后脂肪瘤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臨床表現無特征,早期常無癥狀,瘤體生長到相當程度才出現癥狀。主要表現為:
1.占位癥狀 腫瘤生長巨大,患者感腹脹,可影響呼吸,生長在盆腔時可有墜脹感。
2.壓迫鄰近臟器所致癥狀 嚴重者可引起空腔臟器梗阻,胃腸道癥狀有惡心、嘔吐、直腸刺激可致大便次數增多、里急后重,下墜感。泌尿系癥狀有尿頻、尿急,可有血尿,排尿困難,腎盂積水,甚至尿毒癥。疼痛癥狀,如壓迫神經則表現腰背,會陰部和下肢痛,還可出現有關神經支配區(qū)域知覺減退,麻木等。
3.腹部可觸及包塊,占95%以上。
B超或CT引導下細針穿刺活檢術常可定性,再結合免疫方法對腫瘤細胞的組織來源及細胞表面標志的特異性診斷,可確診。
1.臨床表現。
2.其他輔助檢查。
檢查
-
腹膜后脂肪瘤應該做哪些檢查?
目前尚無相關資料。
1.消化道鋇餐和鋇劑灌腸 可排除消化道腫瘤。當瘤體足夠大時,可發(fā)現胃腸道的移位或扭曲,腫塊位于下腹部,小腸可以向上或向一側移位;腫塊位于上腹部,小腸和橫結腸則下移。該項檢查的發(fā)現率在50%以下。
2.靜脈腎盂造影和逆行腎盂造影 多數有腎盂、輸尿管、膀胱移位、受壓。發(fā)現率為66%。
3.B超 可明確腫瘤部位、大小、數目,以及與周圍臟器的關系,了解腫瘤是實性或囊性。發(fā)現率為80%。
4.CT 準確性高于B超,發(fā)現率89%。對腫瘤的定位、大小、范圍、與鄰近臟器的關系顯示更為直觀和清楚,增強掃描可以顯示腫瘤和周圍血管的關系。腫瘤內出現脂肪密度為其特征。
5.磁共振 在發(fā)現腫瘤范圍及其與周圍組織和血管的關系時,優(yōu)于CT。
6.選擇性動脈造影 血管可移位,對腹膜后腫瘤定位及了解腫瘤血供有意義,但無特異性。
鑒別
-
腹膜后脂肪瘤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主要應與以下疾病鑒別:
1.來自腹腔的腫塊
(1)胃腸道良惡性腫瘤的腫塊相對小而局限,主要為腔內充盈缺損及管壁僵硬,腔狹窄。
(2)肝腫大多引起胃小彎和十二指腸球部向左后下方移位,結腸脾曲下移。
(3)脾腫大時胃底及大彎側向右下或后移位,易觸及,胃底后方脾或腫塊可行胃壁造影,不難鑒別。
(4)女性內生殖器腫塊多壓迫盆腔,小腸上移,結合婦科檢查仍難確定時可作盆腔充氣造影。
2.來自腹膜后器官的腫瘤
(1)胰腺、腎臟、腎上腺腫瘤靜脈腎盂造影、CT、磁共振、B超等各項檢查均可確定其部位。
(2)結核性腰大肌膿腫多伴有鄰近脊椎骨破壞膿瘍尚有鈣化。
(3)巨大腹主動脈瘤腹主動脈造影顯示瘤樣擴張。
3.原發(fā)性腹膜后良惡性腫瘤
(1)良性腫瘤可通過CT、MRI、B超對各種組織的密度、信號、回聲的不同區(qū)別之。
(2)惡性腫瘤可結合臨床癥狀、體征及腫瘤與周圍組織界限清楚與否,是否有浸潤,淋巴結有無腫大可鑒別,必要時可行B超或CT導引下穿刺活檢術定性。其中與脂肪肉瘤的鑒別較難,但脂肪肉瘤CT所見為不均勻密度的脂肪腫塊,病變較為廣泛,而且包膜多不完整;而脂肪瘤則密度均勻、包膜完整。
并發(fā)癥
-
腹膜后脂肪瘤可以并發(fā)哪些疾???
1.壓迫鄰近臟器可引起空腔臟器梗阻。
2.如壓迫神經則表現腰背,會陰部和下肢痛,還可出現有關神經支配區(qū)域知覺減退,麻木等。
預防
-
腹膜后脂肪瘤應該如何預防?
應早期發(fā)現,早期治療,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治療
-
腹膜后脂肪瘤治療前的注意事項
(一)治療
主要是手術治療。凡有臨床癥狀或不能排除惡性病變存在時,均應手術切除。
(二)預后
本病預后良好,極少有惡變者,且完整切除后可痊愈,部分切除亦可長期生存。也有認為巨大或多發(fā)性腹膜后脂肪瘤如切除不徹底,仍有復發(fā)的可能。